
Netflix迷你影集
《出走布魯克林 Unorthodox》是Netflix於2020年推出的迷你影集(全劇僅4集)。劇本靈感源自於Deborah Feldman 黛博拉·費爾德曼在2012年出版的自傳《Unorthodox: The Scandalous Rejection of My Hasidic Roots》,以紐約威廉斯堡的哈西迪派,這個極端正統的猶太教支派為生活背景,創作出全新的故事。
劇情概要
Esty (Shira Haas飾)由於父母離異,從小由奶奶與姑媽帶大,在17歲時與社群的少女一樣聽從家族安排的婚事,而女性懷孕生子是義務,不孕將視為「罪」。19歲時的Esty選擇獨自離開從小生長的猶太社區前往德國與母親相聚,在柏林和音樂學院的學生相遇、經歷文化衝突; 另一條支線演著丈夫Yanky Shapiro (Amit Rahav飾)與他的表哥Moishe (Jeff Wilbusch飾)追捕她的過程。
(*影集前半的成長背景與作者Feldman相似,而音樂學院的故事是虛構的。Feldman帶著兒子離開社群,先是在網路發表自己的故事,成名後集結成書,之後推行德文譯本,現住在柏林。)
「出走布魯克林」的看點
● 美國與德國取景,使用英語、德語和意第緒語(Yiddish)拍攝。
● 所有猶太角色皆由猶太演員飾演。從婚禮、逾越節的儀式,屋內擺設及服飾等都力求哈西迪派的原貌。
● 女主角由以色列演員Shira Haas詮釋,小小身軀,將這個擁有複雜矛盾內心的角色表達得完整,最後一集尤其精彩。
● 原著小說作者Deborah Feldman客串一角—百貨公司化妝品櫃的店員,與女主角同框。
心得
看完這部影集,驚訝於世界上仍有一群人是如此傳統地生活著。在歷史背景下,傳統教義認為女性生子是義務,因為要把猶太大屠殺中死去的600萬人生回來。「Feldman說: 對這些倖存的哈西迪派猶太人而言,大屠殺是一種對他們『犯罪』的懲罰,而他們犯的『罪』包括追求教育、尋求與世俗融合與同化。若要建立一個不會再發生大屠殺的世界,唯一的方式是嚴肅看待每一項傳統律例與法規,並將其詮釋到極致。」
這部影集由 Maria Schrader 執導,以中間立場的角度,來呈現這個極端教派。我喜歡它沒有強烈的批判,只是如實的呈現另一種生活方式。它不是沉重、苦悶的紀錄片,所以可以用輕鬆的方式觀賞,例如女主角媽媽在現實下,只能以老人院的看護工作來謀生,而劇本則給予19歲的女主角Esty更多樂觀的可能性,讓她有與音樂學院的多元種族學生們相遇的機緣、產生思想碰撞下的火花。
另外女主角的丈夫Yanky也並非男性沙文主義者,而只是個未接觸社群外的世界,有著單純思想、溫和地遵從教義生活的人,最後一集他撫摸著Esty的臉龐親吻她,這一幕不真實,但也令人格外惆悵。而男配角Moishe是在外面世界打滾後,最終無法融入而迷惘地游走於兩個世界的邊界、灰色地帶的人。沒有對錯,只是在嚴謹的宗教背景下,三人皆經歷了矛盾與衝突。
這部片強烈地顯示了,人被各種思想所左右: 社群/種族/宗教等成長環境帶給你的影響,家族施加於你的想法,和自己的內心是否被清楚地聆聽。讓觀看時思考:
在「正常」裡,怎麼樣的「不一樣」是不一樣?
「正常」是由誰來定義呢?
我喜歡這部影集的安排,女主角和媽媽身為猶太人,卻在德國這個歷史上納粹主義的國度、或是Moishe (Jeff Wilbusch飾)說的飄散著百萬祖先冤魂的城市,獲得了自由的新生活。這點與自傳作者Feldman是相同的。
Feldman has said that “I see Berlin as the capital of the West; to me, it’s a city where everyone can find a home, where everyone can find freedom, it’s the last bastion against oppression”.
這部劇我最喜歡的場景,就是女主角Esty和音樂系學生Robert在湖邊的對話,還有女主角與湖水的畫面。

同個歷史事件,每個人看待的方式不同,下一代的人該背負多少歷史呢?
在極端教義下,是對信仰的虔誠?抑或是被恐懼所支配?
深信嚴謹與贖罪才能獲得平安,這樣子建立的社群是城市裡的桃花源還是烏托邦?
而另一端,湖邊學生和從各地來的遊客們,只把湖當作湖而已,並不是說歷史遭到遺忘了(由德國保存集中營和其他文物等等可以知道),而是說,選擇悼念的方式不同。
女主角脫下外衣,走進湖水,她把黑色假髮拿了下來,第一次讓觀眾看到了她頭頂所理的短髮。她張開了雙臂、漂浮著,廣大的湖面承載著她小小的身軀,這一幕非常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