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慮的心理課

不焦慮的心理課金句
(文字擷取自「不焦慮的心理課」,圖片以Canva製作)

書籍簡介

對現代人生活中常見的焦慮問題,活用各個心理學的論點,用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本書分成五大章節,共30堂課,前三大章為「內部焦慮」,後兩大章為「外部焦慮」。

特色

文字可讀性極高(文字淺白、文句簡短),重點句子有底線標記。每堂課的「課後總整理」把重要的再說一次,達到閱讀中自動複習的效果。課後有「思考題」讓你延伸思考。

作者

黃揚名,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經營「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心理學博士陪你輕鬆育兒」等fb平台。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2021-05-25)

(文字擷取自「不焦慮的心理課」,圖片以Canva製作)
不焦慮的心理課5部分
(文字擷取自「不焦慮的心理課」,圖片以Canva製作)

心得

心理學的書很多,要讀各人理論,可以閱讀阿德勒、斯多葛等等。而本書沒有艱深的理論,以問題為導向來編寫,來教你如何改善生活。我認為,本書適合台灣大學生到初出社會的工作人士閱讀; 或是尚未找到個人認同、社會定位者也適合讀此書當參考。書中提出的沒有哪一個是最好的方法,試著去做、去嘗試,對自己有用的就是適合自己的。

書中的部分方法,我把它們歸納成「改變內在」、「創造行動」、「突破盲點」,三部分:

一、改變內在

1.創造正向情緒

健康飲食、定期運動、充足睡眠。

多做會讓你感受到生命意義和自我成長的事情。

觀察和記錄生活中的美好瞬間,試著寫感恩日記

2.Emotional granularity (情緒顆粒度)

區分並識別自己具體感受的能力,顆粒度高越能掌控和簡理自己的情緒,情商越高。

(1) 認識

增加情緒詞彙(例如紅色,有各種不同的紅; 開心也有不同類型的開心): 多閱讀學習情緒詞彙、學習另一種語言的情緒詞彙。

(2) 辨別

每一次情緒來時,學習分辨它是混合了哪幾種情緒(利用情緒詞彙來表達出來)。

3.學習獨處

製造好的獨處體驗: 獲得心靈上的寧靜與平和。(例如: 冥想、一個人散步、喝一杯咖啡、閱讀、親近大自然、園藝、聽音樂…)

設置任務計畫: 保持自律。(例如: 跑步、早起做早操看日出、寫日記、學習/體驗新事物…)

二、創造行動

1.把焦慮轉化為行動

「我該怎麼辦」改變成 「我將怎麼做」。

2.分析選項並做出選擇,勇於接受結果

10-10-10法則(10分鐘、10個月、10年後的你,會怎麼看這個決定?)

3.80/20法則

先提升工作能力,接著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並發揮優勢。結合學習者、實踐者、大師,三者的思維: 放大自己的格局、眼界。

  • 如果你是「學習者」,你還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升自己?
  • 如果你是「實踐者」,你還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哪些技能上的提升?
  • 如果你是「大師」,你可以給別人提供什麼幫助?

三、突破盲點

1.排除非理性的錯誤想法

(1) ABC療法

A(事件)、B(你對事件的看法)、C(情緒: 你對事件的看法所導致的結果)。C不是A導致的,而是因B產生。

(2) 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課題分離(separation of subjects)」

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做到互不干涉。

2.成長型思維

撕下負面標籤、打破侷限信念,人的能力是無限的。

3.一萬小時法(1000-hour rule)的盲點: (低水準重複vs. 高水準覆盤)

不要用行動上的勤奮掩蓋思想上的懶惰。重要的是,要有反思和總結。

4.「如何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偽命題: 以「和諧」取代「平衡」。

語言的使用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工作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兩者是無法分割的。

平衡是一種動態調整的過程,絕對平衡的狀態根本不存在。

  • 階段性調整重心,創造動態平衡。
  • 做好時間管理,提高做事效率。

分享書裡我很喜歡的句子:

「每一次來煩你情緒,都意味著一次自我提升。」

「不要拿理想的假設與糟糕的現實進行比較。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你離找到真實的自己還有多遠? 終其一生要完成的一個重要發展任務,那就是「自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