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傳 : 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

The Chancellor—The Remarkable Odyssey of Angela Merkel

梅克爾傳節錄
(文字擷取自「梅克爾傳」,圖片以Canva製作)

書籍簡介

凱蒂.馬頓 (Kati Marton)獲梅克爾首肯,長達四年貼身觀察撰寫成此書。書中從她在東德成長的過程說起,身懷抱負的她在東西德統一後展開政治生涯,並抓住機會擔任總理、活躍於國際事物,書末提到她所關心的氣候變遷問題、歐洲難民收容議題,還有對近年來民粹主義崛起的擔憂,另外,COVID疫情後,全球局勢將如何演變仍就是個未知。

特色

本書精彩之處除了描寫梅克爾的經歷外,也帶領讀者回顧近十幾年來的國際大事,也看見各國元首進行談判交鋒的部分面貌。這歸功於作者和譯者的文筆流暢易懂,各章節編排得自然通順,讓對梅克爾一無所知的人或平時無閱讀國際新聞的人,也可以很融入於書中,一窺政治領袖的風采而不覺艱澀。作者

作者

凱蒂.馬頓 (Kati Marton)

譯者

廖月娟出版社

出版社

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1-10-15)

(原文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出版日期:2021/10/26)

(文字擷取自「梅克爾傳」,圖片以Canva製作)

心得

(**對此書有興趣者,強烈推薦先去看蘇宏達教授所寫的導讀!導讀已完整濃縮此書的概要。)

2021年12月,梅克爾結束長達16年的德國總理職位。

梅克爾極注重隱私,而德國媒體相較其他各國嚴謹、自律,所以她公開的私生活資訊很少:

牧師的女兒、東德物理學博士、會俄語、喜好文學藝術

● 她也會去超市買菜買酒、愛邊聽歌劇邊做德國家常菜

● 是朋友眼中的冷面笑匠、享受和朋友聚會的夜生活

● 結過兩次婚,跟現任化學家丈夫有兩名繼子女

我認為自傳(不管是親筆寫或是作家代寫)始終只是剖析了一個人的部分面貌。完整的自傳應包含橫跨時空的自我陳述(日記/書信/演講)與外界觀感(家人/親密友人/朋友/同事/師長,公眾人物還包含社會觀感),但這是非常難以成書的一件事。

因此,我想以梅克爾謹慎發言般,主要引用書中所寫到的—梅克爾親口所述的語句,來寫下部分感想。

(1) 國家對梅克爾的影響

P25. 年輕時,被困在鐵幕後的她,曾說自己的夢想是「看看洛磯山脈、開著車到處跑,聽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歌」。

P50. 安格拉在兩個世界中遊走: 她在教堂裡唱路德派聖歌,在學校模仿列寧歌頌社會主義。她承認:「有時,我很羨慕一些輕易相信的人。他們沒有疑問,不懷疑,只是照規則行事。」

P46.「權力本身並不是壞事。權力是必要的。有了權力,你才能去做一些事情。如果我想做某一件事,就需要合適的工具; 也就是說,需要一個團體的支持……權力的反面就是無能為力。如果無法執行,再好的想法都沒有用。」

科學的世界是精確的,較不會被干預。對文藝的喜愛,在極權體制下,體認到發展將受限的問題。像是印度理工科不在種姓制度裡,所以能靠工程學位翻身。有時,不是志向、天賦問題,而是現實環境的問題。但不管如何,所有的過去都是一種累積,科學的嚴謹思考模式、對自由和想與人交流的渴望、對世界的好奇,塑造成現在的她,也因此,她的處事風格與其他元首是那麼的不同。朋友口中的「冷面笑匠」,那幽默的一面是不被大眾所知的,這也更加突顯了,她對總理身分的認真和對權力的企圖心; 她不認同利用言語來煽動人心,只講求事實和尋求解決之道,也絕不接受對人權的侵犯。

(2) 梅克爾帶動的影響力—國與國的影響: 提倡人道精神、呼籲歐盟團結

P279. (2015年8月下旬) 梅克爾:「德國不會把難民趕走。」「如果歐洲沒能處理好難民問題,那就不是我們期待的歐洲。」「我不想在歐洲搞一個比賽,看誰對難民最差。」

P412-413. (2020年COVID疫情) 在危機發生的最初,儘管梅克爾是歐洲團結的倡導者,仍把自己的人民放在第一位。她後來在聯邦議院道歉說: 「我們的第一反應只想到自己的國家。這是錯的。一個全球性的大流行病需要各國聯合行動、互相支持。」

P414-416. (2020年5月18日,梅克爾和馬克宏共同舉行視訊記者會) 共同宣布將設立規模達五千億歐元的復甦基金,撥款給受到疫情重創的經濟體和產業。

她解釋說:「在困難時期,你必須堅持一個理念。」「光靠民族國家是沒有未來的,」她宣布。

梅克爾獨特的外交手段,在這部書裡也突顯出來。不只是德國總理的身分,她同時也常代表歐盟(雖然她並不那麼願意)來與俄國談判。她的每場會面、談判是做足了功課,是深入各個議題的理解、知已知彼對各項利弊的分析,用說服的方式,讓參與談論卻狀況外的元首無法提出反駁,甚至欣然接受她的提議。

(3) 梅克爾也無法避免的政局改變—國內反對黨的崛起、國際間民族主義的興起

P288. 另類選擇黨(簡稱AfD)創立於2013年歐元危機期間,主要是為了抗議德國援助希臘。打從一開始,另類選擇黨就是戰後德國第一個高舉民族主義和反移民政策大旗的政黨。

P354. 在梅克爾的圈子裡,有些人認為德東人民就像對歐巴馬失望的非裔美國人。無論歐巴馬為了改善他們的處境做了多少,他們永遠都覺得不夠。

梅克爾執政16年,仍無法彌平東西德的鴻溝,德東與德西人民對內疚、救贖和補償有不同的看法。人是遺忘的,經歷戰爭的那一群人已經消逝。

梅克爾最讓我敬佩的是「認真」,那份認真來自她獨特的背景,並確立自己的信念與目標。不管是公開場合選擇用精確的語言表達的謹慎,和願意花心力了解強國領導人、各議題甚至到他國會遭受到的利弊等的細節,也力求自己全盤掌握。這樣具有外交官協商談判的人格特質在元首中是少見的,而且不願當美光燈焦點的更少見。

同時,我也感慨,國家領導人的重要,國家甚至國際的走向,是緊緊繫在小小一群人身上。他們的一個決定,可能改變一個家庭、一個人,幾十年甚至是全部的人生。

書中可見十幾年來,國際局勢的變化,每個政策的決定,有好的結果,也有失敗徒勞,沒有一個政策決定能滿足每個人的期待,也不是全部的政策走向都和計劃中的一樣。但梅克爾力求保持一個平衡,尋求德國人民和歐盟共同體所能接受的最好的結果,同時也不忘她心中的人道精神。

(文字擷取自「梅克爾傳」,圖片以Canva製作)